在茶文化园、茶叶产业园、茶文化博物馆以及盛产茶叶的城市古镇均可放置有关茶文化的一些雕塑。这些茶文化雕塑大体上分为:与茶有关的人物、再现制茶场景(形式上采用人物圆雕配合道具,或者浮雕)、茶壶雕塑、茶叶雕塑、历史记载的有关茶事。材质上根据雕塑设计稿来定。一般采用铜、不锈钢等材质,也可采用经济的玻璃钢材质。  种茶鼻祖吴理真的雕塑 《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吴理真,西汉严道(四川省雅安名山区)人,号甘露道人,道家学派人物,先后主持蒙顶山各观院。吴理真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被称为蒙顶山茶祖、茶道大师。是他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

陆羽雕像
陆羽(约773~804年),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生性诙谐,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撰有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
再现制茶场景雕塑,采茶、晒青、炒青、包捻等过程用人物加道具表现出来。形式上采用圆雕或浮雕均可。  
采茶:采摘是用食指与姆指夹住叶间幼梗的中部,借两指的弹力将茶叶摘断,采摘时间以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三时前较佳,不同的茶采摘部位也不同,有的采一个顶芽和芽旁的第一片叶子叫一心一叶,有的多采一叶叫一心二叶,也有一心三叶。
 摊青:采摘下来之茶须于日光下摊晒,使茶菁水分适度蒸散,减少细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并除去细胞膜之半透性,而细胞中各化学成分亦得以藉酵素氧化作用引起发酵作用的进行,搅拌后摊平于笳苈上。
 炒青:当茶菁萎凋至适当程度即以高温炒青,破坏茶叶中酵素活性,停止发酵继续进行,并可除去鲜叶中的臭青味,而鲜叶失水均匀,便于揉捻。
 包捻:以布巾包裹茶叶使其成为一圆球状,再以手工来回搓压,并不时将茶叶摊开打散以散热,团揉过后的茶叶茶身将更为紧结而形成半球形或球形茶。
  烘干:烘干揉捻后之茶叶,使其含水量低于百分之四,利于贮藏运销,通常为了能使内外干燥一致,常采用二次干燥法,先使其达到七、八成干燥,然后取出回潮,再进行第二次的干燥。

试茶 


除此浮雕外,还可以将茶经刻成浮雕。 《茶经-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